徐匡迪教授获得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

创建时间:  2018/09/29  洪丹丹   浏览次数:   返回

2018530日,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揭晓,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徐匡迪获此殊荣。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下属9个学部一致提名徐匡迪为该奖项候选人,可谓众望所归。

"光华工程科技奖"是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的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它包括"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2个奖项,每两年颁奖一次。而"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每届只能有1位科学家获得。历年获奖者包含张光斗、师昌绪、朱光亚、钟南山等,今年,中国杰出的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徐匡迪获此殊荣。

徐匡迪,1937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长期在上海工学院、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至1989年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后从政,曾任上海市市长,2001年回归科研,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他的故事,要从四十年前说起……

公派留英研究钢铁冶金技术

他胸怀责任如期回国

徐匡迪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原名徐抗敌。他告诉记者:"我从读中学到大学没交过学费、书费,都是政府供给。用那个年代的话说,是党和国家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培养了我们。"正是这种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促使他在改革开放后,到英国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婉拒瑞典企业的竭力挽留,如期回国。

"上海工业大学的徐匡迪老师,请你到厂部办公区来一趟!"19783月的一天,正在上海第五钢铁厂车间带学生炼钢的徐匡迪接到厂办通知,"有重要的事情,我们给你准备车。"接到通知是上午11点,徐匡迪没顾得上换衣服,下午就赶到市里报到,然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北京,住进房间才知道要召开的是全国科学大会。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后来被称作"科学的春天"的大会,将科学求真的精神吹向中国大地,也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中国有千百万像我一样的知识分子,在科学的春天里,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努力学习和工作。"年逾八旬的徐匡迪回忆。

1982年,徐匡迪作为我国第三批赴欧美公派留学生一员,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钢铁冶金技术。

当时的徐匡迪对知识可谓如饥似渴。导师对他说,做完这个课题需要3-5年,但徐匡迪表示,他要力争2年完成。"每天上班有两次茶歇,我都不参加,这样能省下一小时。工作日晚上,我也待在实验室里,这样每天又能多干4小时。"

为了节约时间,他索性搭了一张折叠床住在实验室,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没有实验员,也没有助手,"留学期间,周末实验楼要关门,我才回到住宿的地方。"徐匡迪认为,打开眼界、了解前沿,他才终于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凭着这股拼劲,徐匡迪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课题研究。目睹伦敦发达的市场经济后,他也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在帝国理工学院还选修了宏观经济学课程。

1984年,作为拥有英国和瑞典喷射冶金技术专利的专家,徐匡迪被北欧喷射冶金公司聘为副总裁。在这家瑞典企业,他领导团队实现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将原本需要半小时的炉内精炼流程缩短至不到3分钟。2年后,副总裁任期到了,北欧喷射冶金公司希望徐匡迪留任,不但开出高薪,还提出把他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典,然而他拒绝了。

"如今,海外人才要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忆昔抚今,徐匡迪说,"中国正在崛起,各类人才都要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否则就像看一场演出,最精彩的部分你却跑开了,这会成为终生遗憾。"

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

他出任组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献策

徐匡迪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

徐匡迪近年来主持并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期间,他十分重视决策咨询工作,领导团队完成了先进制造业、中国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咨询项目。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中,中国工程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同。这份报告作为2015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参阅材料,发至各省部级领导。

谈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徐匡迪说,一些地方过去发展城镇化时,政府先圈地,把农田变成开发区后进行招商引资,随后招工,但这只是"土地城镇化",没有解决"人的城镇化"。而要实现后者,应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当地农民转变成工商业劳动者,即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200464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颁发证书。新华社 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徐匡迪出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带领团队研究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问题,并论证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的可行性。为了国家的"千年大计",这位战略科学家组织国内外专家,对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如今,这一新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对于雄安新区,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徐匡迪说。

徐匡迪院士 新华社资料图

 

上海人民的"老市长"

他力主建造上海光源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徐匡迪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谈到科研和党政工作的区别和相通点时,他说:"科研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拿冶金来说,材料断裂是一个宏观现象,科研人员先要分析断口是韧性还是脆性,再分析里面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用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测。而党政工作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需要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进行调研,随后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再研究应对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业面临产业转移。徐匡迪记得,一天早晨7时,他刚到办公室,市政府秘书长就向他报告情况,说国棉一厂的许多工人集聚在车间,很多人在哭,因为那里的机器要拆下来运往新疆石河子。于是,他立刻带队赶往现场,倾听老中青三代纺织工人的心声。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市政府对不同年龄段的纺织工人进行分流安置,让他们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没有引起很大的社会波动。

20011129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巴黎出席有关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的记者招待会。新华社 发

 

如今,上海正在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张江的第一个大科学设施——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就是徐匡迪任市长时决定建造的。这个项目从提出到获批延续多年,最大的一个争议是:这个投资十多亿元的装置有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后来的事实证明,徐匡迪等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上海光源各条线站运行后,很快"供不应求"。目前,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需要大科学设施,还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徐匡迪指出,上海的创新型企业还不够强、不够多。"这是我们做领导时留下来的问题。上海人眼界比较高,过去集中精力发展国有大企业、引进国外500强企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够关心创业青年。"他希望,上海要不断优化"双创"环境,为国内外创业者来沪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图文内容转载、整理自|东方网、新华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

上一条:上海大学与沃顿商学院签署备忘录,谱写教育合作新篇章

下一条:新梦想 新使命 新征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