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前的今天,1922年10月23日,老上海大学正式成立。从青云路到上大路,任时光变迁、岁月流转,红色学府的精神传承始终如一。
今天,新华社刊发了对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的专访:在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贡献“上大智慧”。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姚玉洁、吴振东)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具有鲜明红色印记的上海大学,在新时代立下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大学将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建设上海、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9年9月18日,刘昌胜校长在上海大学承办的2019年IEID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分会上致欢迎辞。
韦明其 摄
记者:培养一流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新时代内涵发展的最核心标准,上海大学近年在一流人才尤其一流本科生培养上有哪些关键举措?
刘昌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上海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4年,上海大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用全国首创的“项链模式”率先创设“大国方略”通识课,给学生一双眼睛看懂中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培养学生从容和坚定的大国自信,受到学生真心喜爱,让思政课成为“网红课”。由此,上海大学也被誉为“中国系列”思政课的策源地。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时任校长金东寒院士也就“上大经验”作了主题汇报。
今年9月22日,上海大学面向2020级新生的通识课程“体育中国”开讲。
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六年多来,“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中国”“时代音画”“经国济民”“中国记忆”“体育中国”等课程使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主渠道。同时,“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成功,带动了更多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了协同育人效应。
在“才”的方面,上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一流人才培养,近年来为深入实施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聚焦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同时,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近期,我们将召开本科生教育大会和研究生教育大会,深化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早在1994年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之初,上海大学就按照钱伟长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在全国率先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经过20多年发展,我们有本科生的25个院系都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科创导师、职业生涯导师、人生导师等多种类型。目前,学校正在深入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使这项制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强化导师育人功能,使制度更好地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支撑作用。
上海大学校园风景 韦明其 摄
记者:上海大学在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以促进原创性成果尤其基础研究领域成果更多涌现?
上海大学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周迪帆老师团队的高温超导块材磁体及电机技术项目亮相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喻健 摄
刘昌胜:上海大学近年来科技成果亮眼,孙晋良院士团队、吴明红教授团队等成绩斐然。这些成绩的背后原因,是学校站在战略高度优化学科和科研布局,同时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们感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高校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在促进原创性成果更多涌现、破除“卡脖子”关键技术上担负重要使命。近年来,上海大学一是聚焦重点求突破。围绕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对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谋划、整体布局,强化资源向重要领域集聚,致力打造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平台。二是学科交叉树特色。“问题”是没有学科界限的,学校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建设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基层治理创新研究院等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同时建立交叉学科学位分委员会和交叉学科评议组,为聚力形成相关领域学科“高峰”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分层分类强支撑。各类人才都应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赛道”。学校在10年前就试点推出人才分类评价,实验室的高级实验总监岗位等同于正高职称,如今分类评价覆盖更多方面。学校突出包括代表性成果等在内的贡献度评价,新出台的《上海大学岗位绩效管理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破“五唯”的要求。
记者:上海大学在科技期刊建设上的成就颇受关注,目前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已有5种期刊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种进入影响因子最高的Q1区。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何“秘诀”,其背后又有何种价值?
刘昌胜:顶级科研期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话语权,也会影响科研人员对国际学术前沿的认知。可以说,一本重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一个科技强国必然要拥有一批顶级科技期刊,因此我们需要“造船”出海,把科技创新话语权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
办好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个很大的挑战。为解决高校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小、散、弱”问题,上海大学早在2003年举全国高校之先成立期刊社,探索集约化办刊新模式。我们突出三大措施,一是推进国际化建设,如建设国际化编委会,制定编委会章程,创办具有国际一流学术价值的新刊等;二是加强专业化建设,将部分大众型、综合型、应用型期刊转型为学术型、专业型期刊,提升专业办刊水平和能力;三是实施数字化建设,研发期刊集群化智能管理系统,对各类刊物进行多元融合富媒体出版,按需出版等。
我们认为,当越来越多优秀科研成果率先在中国本土期刊发表,就必然会增强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这也将有助于本土期刊发展形成良性生态。下一步,上海大学将在提高现有期刊国际影响力、能见度的同时,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机遇,在科技期刊尚未覆盖的空白领域率先抢占制高点,做到人无我有,形成先发优势。
记者: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上海大学也有鲜明的红色印记。学校如何将红色基因深植师生心中,使之成为学校争创一流的内生动力?
刘昌胜:无论是老上大“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还是新上大“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一脉相承,学校也始终把“赓续红色基因”作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近年来,学校全面挖掘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聚焦“中国共产党与百年上大”“红色学府与红色文化”等主题,挖掘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厚重底蕴,增强师生光荣感、使命感。同时,学校发起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等,为师生搭建研究红色基因和革命历史的重要平台。
学校紧紧围绕“爱国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创新的锐气”,深入推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并探索形成了具有上大特色的“四史”学习教育机制,激发师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动力。五年来,学校共有62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研究生支教团,435名学生应征入伍,其中涌现出了“上海高校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吴胜男、“山东省临沂市十佳大学生村官”邵珠学等楷模,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奔赴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领域就业,或投身更加需要优秀人才的边远艰苦地区发光发热。
记者:上海大学近年在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有哪些积极作为?
刘昌胜:高校应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上海大学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密对接区域需求,协同打造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特色平台,目前已在温州、绍兴、无锡等地建立11个地方研究院/研究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同时,温州市属的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家三级甲等医院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是校地深度合作打造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的重要举措。另外,由学校牵头的工业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关键材料研制及工程应用相关核心技术,已成为相关企业的标志性示范工程;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项目完成技术转让,这一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的技术已投入实际应用。
学校还发挥高校干部人才资源优势,鼓励干部“走”出去,鼓励干部“干”起来。五年来,我们先后向苏浙等地输送挂职干部近50名,他们在当地推动建设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对接地方需求,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一些干部在挂职结束后还主动与当地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外脑”。学校也主动打开大门,近年来先后吸引苏浙等地干部在学校科技园区、高等研究院等单位挂职,搭建起地方和高校顺畅交流的桥梁,助力长三角地区的干部人才成长。
新征程已开启,上海大学正以争创一流的排头兵要求比学赶超,以更上层楼的攀登者胸怀干事创业,以晨曦中的赶路人姿态奋勇争先,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秉承着“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办学宗旨的老上海大学历经风霜,培养出的杰出人物灿若星辰、点亮各方。
如今,上海大学吹响“追卓越、创一流”的号角,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路上矢志不渝!
01 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0年10月23日9:0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02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生平事迹展
时间:2020年10月23日10:3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
主持:上海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总支书记 王远弟
03 “99个瞬间——新上海成长史”专题展览
时间:2020年10月
地点:上海大学博物馆一楼展厅(钱伟长图书馆内)
04 上海大学“四史”学习教育暨“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形势报告会
时间:2020年10月23日13:30
地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楼202教室
主讲嘉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中国驻旧金山前总领事(大使衔)罗林泉
05 “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与上海大学”研讨会
时间:2020年10月23日14:0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
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段勇
今天的上海大学
倾听历史回音 涵养家国情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一脉相承
彰显出继往开来的生命力
无数上大学子也将勤奋为学、爱国荣校
炬火不灭 将壮志青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