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东:挥毫满纸凤飞舞、饱蘸金墨斗室香

创建时间:  2017/12/28  洪丹丹   浏览次数:   返回

朱晓东:198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擅书画篆刻,曾任上海韩天衡美术馆馆长,现任上海隆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大学客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校友会副会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导言:20171018日清早,校友朱晓东应约来到了上海大学校友活动中心,配合我们进行采访。"淡雅、谦和、亲切"是朱晓东校友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与上海大学结缘的几十年来,他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如今上海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的转变。身份在变化,但母校情怀却从未改变。33年来,晓东从未离开过母校的怀抱,也从未脱离在母校所结识的良师益友,只因"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情怀"。

上大印象,母校情怀

上世纪八零年代,朱晓东在上海大学读了四年书,又教了六年书,整好八零到八九。提起上大,他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上大的师友。"在上大所结交的良师益友使我受益终生。就是到如今,每年我也会邀请当年历史系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聚餐,言情叙旧。"朱晓东说。此外,朱晓东还提到了校学生社团对他的影响。"社团工作及活动对一个年轻学子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大学四年,朱晓东曾担任过三年的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初进大学时,他正好赶上了"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名噪一时,又因热心社会活动,被推选为宣传部部长,同时管理书画社、摄影社等诸多社团。还要负责全校的学生自媒体——黑板报,在上海高校黑板报评比中屡获佳绩。这三年学生干部生涯,使他能力、经验和资源积累上收获颇丰。

当问及如何从"考古与博物馆专业"跨界到书画艺术时,朱晓东分享道"考古与博物馆专业有多项细分,诸如田野考古、文物研究、展示陈列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博物馆离不开书法。不管展品的门类再多,瓷器、青铜器、各种杂项上的符号、纹饰、图案、文字、印鉴上都离不开书法,所以书画家对文物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书画即是博物馆的一门学问,并非跨界。"

朱晓东是上大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的首届生,回忆到当时考大学的场景,朱晓东很是感慨。"现在想想还是很悬的。因为在高考恢复不久,竞争十分激烈。" 朱晓东的高考成绩很具有幽默性。他的英语和数学极差,但是语文是该年上海高考的翘楚。最终,他以语文86分(古汉语满分),数学30分,英语13分的成绩,总分比录取线高三分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分校(上大文学院的前身)。作为首届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他们并不是被当成"教学小白鼠",相反,有来自北大、复旦、上海博物馆、社科院等一批响当当的国学大师登堂授课,他一口气报出一串名字——谭其骧、杨宽、方诗铭、高明、马成源、汪庆正、陈佩芬、单国霖、吴浩坤、张浦生等等,笔者速记,按读音搜索"百度",真是一阵颤栗。这样的师资,那一个都是"高配"本科呀!名师教学带来了更为丰富和特别的学习体验,足以令学子刻骨铭心。

书画之途,悟道之行

朱晓东校友的书画篆刻令人印象深刻,当我们好奇于他的书画之途时,他回忆道"学习一项新能力的时候我们常会说到天赋,而天赋在孩提时期往往体现在模仿力上。说到练字我们会发现,有的人无论怎么教都临摹不好,而有些人则学啥像啥,我可能就属于后者。小学一年级开始有描红课,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用毛笔写大楷簿,我不甘落后,决心回家自己也好好练。后来老师发现那位同学的大楷簿是他叔叔代笔的字,所以我就成了班里写得最好的了。老师的表扬鼓励,对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是很大的激发。之后,我千方百计接近那个小朋友,想看他叔叔如何写字,于是知道了欧阳询的字帖,就开始临摹。再后来,父亲的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很好的老师,便开始接受正规训练。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爱上书法。"

朱晓东从19岁开始就不断荣获各种奖项,少年成名。但他并不张狂,喜欢团队合作,共同研究、交流提高。毕业后,只参加过两次比赛(都是在80年代),虽都获奖,却心生厌倦。他追求轻松的艺术氛围,率性的创作态度,不削于争名夺利的赛事。他和一众同好一起办画展,自己出钱,自己策展,每年至少一次,足迹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台北、上海、福州、汕头等地。

朱晓东学书并非一路平坦,他也曾经历过瓶颈期。对此,他体悟颇深。"人都有欲望,练字的过程相对枯燥,习者都急切地想早日进行创作,表达自我。那个时期,不但基础不够扎实,而且眼界有限,不少当时觉得还不错的作品,过了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时,就会发现满是缺点。中国书法既是抽象艺术,又以汉字为根本,所以既需要临摹、探究、感悟,还必须充实汉文化知识,行文人雅事、学诗赋文章。最终方能秉持传统,又凸显自我。这一过程因人而异,我以为一味苦练未必有用。多与名师交流,多读书感悟,一段时间不练字(我最长的一次有两个月),再拿起笔时就会有一个新的升华。因为练字是常态,停下来做其他事是非常态,而非常态的东西往往会带来非常态的收获。常态与非常态结合,进步可能会更快。"

对于学习书画的学生,朱晓东校友强调了传统的重要性。不管你是学哪一路,都必须要遵循传统。就创新而言,只有推陈,因为"没有旧的,就没有新的"。所以一定要先学习传统。我们都熟知的书法大家颜真卿,他学王羲之笔法一直学习到三十多岁,突发悟道,"反其道而行之",之后慢慢地发现他的风格模式很适合表现大字,与以富丽堂皇、大雅为风尚的盛唐文化背景互相迎合,当时便掀起了一阵热潮,也使得以后的书法家也竞相模仿,名垂千古"。他的另一个建议就是多看书。他引用了国画大师陆俨少的观点,学画是"三分画画,三分写字,四分读书",学书也包含在其中了。

浅谈艺术,分享真知

朱晓东校友对书画艺术所谓的"成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指出"纵观艺术史,成功者,必定是前无古人。所以对成功的判断标准就是:在你生活的时代,你是独一无二的。回眸自己的艺术历程时,你是在不断进步的。总结来说就是"横着看你是独一无二,纵向看你得有自己的高地。所以书法界真正的成功,必须要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你今天著名了,后世并不买你的账"。

对于普罗大众参观艺术博物馆的意义,朱晓东说:"作为一个观众,不管其身份,都应有对一种艺术样式有基本了解,进而再产生对某些样式的偏爱或者是疑惑,去博物馆就能迎合自己的偏爱或者为自己释疑;倘若没有这种基础,也未必会去当观众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取得⾃己所期望的成就。现实往往是永远在路上。对此,朱晓东的看法是:搞艺术不能只做自己热爱的领域,必须要汲取周边的东西。如今高校书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划分太细,重技巧而轻修养,这样对人才培养是不利的。比如说,老美专书画系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书法、画画这样的专业课,古汉语、唐诗宋词、书学画论也都是名师执教。而现在国画系的学生都羞于落款,常常出洋相。修养,就是在无形之中熏陶一个人的审美,"美"的眼光对于艺术家而言,你懂的!但是谁都不能教你什么是"美",只有熏陶。

至此,我们的采访接近末尾,在最后我跟晓东学长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挥毫为溯源社(上海大学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提名。学长答我曰,回家复命,以求自满。而就在采访结束后两天,朱晓东便完成了为"溯源社"的题字。虽然知道他的的君子之性必然言而有信,但对于行程繁忙的学长来说,竟然在第二天就履行了诺言,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效率也是很大的激励。李白曾曰"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说的正是晓东学长这种君子之士。

上一条:金志宏:纵使起起伏伏,依旧初心不忘

下一条:陈明华:创业永恒、感恩无尽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