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一:左手科研,右手音乐

创建时间:  2018/09/30  洪丹丹   浏览次数:   返回


曾凡一上海大学(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86级生物医疗专业校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理学双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首届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学家奖,以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多项奖项。她和中科院的合作科研项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她还喜欢音乐、跳舞,开过个人演唱会,出过唱片……

 

跨界才女的非凡成长之路

父母都爱音乐,母亲会弹钢琴唱越剧,父亲常常会写小说、画画,在这样氛围中生活的小女孩,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家是个艺术家庭。

文艺背后的曾家,其实是一个科研家庭。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从事人类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研究;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奖"获得者,也是"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杰出女性"之一。

曾凡一的父母都是著名的遗传学家,在年轻时都是饱含激情的文艺青年。父亲曾溢滔喜欢摄影、油画、交响乐并且擅长文学写作,他所创作的获奖小说曾被拍摄成电影;母亲黄淑帧自幼学习钢琴,具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从小,父母便教曾凡一接触和学习不同领域的课程,发展不同方向的爱好。

那时候弄堂里的邻居见到,难免质疑,你家小孩一心这么多用,学这么多东西,将来会把她折腾坏的。父母却悄悄对曾凡一说:"一心多用是门艺术。"正是这一句提点,开启了曾凡一出色且绚丽的一生。

科学之家的艺术化生活

对曾凡一来说,一心多用并不意味着三心二意,用心的每一面,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付出。

小时候曾凡一家中生活条件并不好,为了教她学钢琴,爸爸为她把五支圆珠笔芯绑在一起画五线谱,妈妈在上面画上"拿姆温(上海话,即小蝌蚪)"一样的音符,并且用一块硬纸板剪成钢琴键盘的模样,在上面画出黑白琴键。每周中有六天,曾凡一在纸板上练习钢琴指法,而剩下的一天,则到钢琴老师家弹真的钢琴,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才培养起了她在音乐上的一技之长。

高中的时候,在母亲的鼓励下,曾凡一参加了上海首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没想到一路斩获第一名,甚至有唱片公司说服她出道做音乐。一边是从小立下的志向,一边是刚被挖掘的歌唱天赋,实难选择。但曾凡一当时最终选择了科研事业。

1988年,曾凡一远赴美国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修读生物学专业。她仅用三年时间就把四年的课程修完了。同时还修读了音乐系和作曲系的专业课程,继续唱歌、弹琴、作曲,课余出出唱片等,更加夯实了她的音乐基础。

这时她终于明白了,其实并不一定要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择一而从,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把两者同时兼顾。

这些在别人眼中或许是不务正业的事情,在曾凡一看来,都与她所选择的科学事业不可分割,而且这些跨界所付出的努力,都成为了她人生的沉淀,甚至成为她学业和事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时候,她展示了一张自己的专辑。考官听完后都十分赞赏。入学后才了解到这所作为常青藤联校之一的美国第一所医学院录取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跨界人才。虽然成绩、成果等等是申请的基础,但这个唱片无疑是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敲门砖。她成为了来自中国大陆就读该校的第一位获得医学和理学双学位的博士生。人生越往后走,曾凡一越深刻地领会到父母当年对她说的"一心多用是门艺术"的真谛。

 

几番波折的回国逐梦路

曾凡一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发育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的头两年,曾凡一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逐渐拨开了自己人生道路中的迷雾。

于是她毅然休学回国,成了追寻音乐梦想的"北漂"。

让很多人很诧异的是拿到博士学位,全心做科研,曾凡一的科学前途一片光明,为什么要去闯一条不可预知的小路。"北漂"这个词和她貌似沾不上一点关系多年的科研积累,就这么放弃实在是可惜。然而曾凡一的父母理解她,看着她一连十天,她用当时最新潮的电子合成器(Kongi-3)创作了10多首不同风格的作品,父亲说,"一个人一生也许只有一点闪光,不能让它化作流星自然陨灭"。她用音乐实力赢得了父母的支持。

在休学回国的这段时间里,她专注歌曲创作,出版了高中时期错过的个人演唱专辑。

她的原创歌曲《红帆》拍成的MTV获得了CCTV音乐大奖,个人也先后两次获得中央电视台MTV大赛的特别荣誉奖等奖项。她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华盛顿等地举办了多场个人演唱会,圆梦舞台。

两年后,曾凡一却又暂时告别了对音乐的热爱,重新飞往美国完成自己的学业,用母亲黄淑帧的话来说,她回到了科学的怀抱,因为她生来就应该是一个科学人。曾凡一也并没有因为两年休学觉得可惜,她觉得这段音乐生涯不仅为她留下了永恒的轨迹和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也扩大了她的社会阅历,能让她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赴美留学之始,曾凡一就想着将来要把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国内的医学研究中。因此她于2005年回到中国,进入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

笃定的科研之路

曾凡一多年来致力于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开展了系统性的工作,在遗传病的分子机理、基因诊断和新型治疗技术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应用体细胞重编程和干细胞大动物嵌合体模型来研究遗传病的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

与中科院动物所合作,首次获得了由iPS细胞发育而来的有繁殖能力的小鼠,证明了iPS细胞具有真正的多能性,为以iPS细胞为材料来治疗遗传病奠定了基础。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具有全能性,也干细胞研究领域跨时代的一步。

这一项研究在医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医学十大突破之一,同时也入选了200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和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曾凡一的科研道路没有因为已取得的成就而止步。今天她和她的团队又投身于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的项目中。这是一个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把动物体作为"车间",使珍贵药物蛋白有序地在动物乳腺里表达并分泌到乳汁中的新一代制药系统,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凡一带领她的团队开发了一整套从牛乳汁中分离纯化人凝血因子IX等重要药物蛋白的工艺和技术体系,正努力完成临床前研究所需的各项任务,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化。

与此同时还把自己多年来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她的学生,助力我国科研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曾凡一荣获首届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女青年科学家奖,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为其颁奖。

 

永恒的母校情怀

2018519日,"不忘初心,奔向一流"校友代表座谈会在我校嘉定校区文德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曾凡一校友欣然出席并畅谈母校情怀。她分享了自己在原科大的学习经历,感谢母校教会她如何学习,并结合自己在海外求学的经验,为母校在跨学科、全方位的学生培养体系等方面建言献策。

 

科研与艺术交织的生活,

在别人眼中也许很不可理解,

但对曾凡一来说如同DNA的双螺旋一样,

则是天然相合的互补,

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并驾齐驱。

 

本文发布于"上海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号

图文、视频内容转载、整理自|上交大公众号、SME公众号、中国妇女公众号

 

上一条:金志宏:纵使起起伏伏,依旧初心不忘

下一条:经晓云:遇见未知的自己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