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国平,上海大学文学院85届校友,中国微电影第一人,中国MV第一人,中国百优青年文艺家、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家,主流媒体评出的"影响新中国六十年新生活的60人"。1986年,首创中国第一部MV《金色的旋律》。1989年,首创中国大陆第一盒卡拉OK录像带(上影音响公司出版)。1995年,首创中国第一部MV剧《风情石库门》,参加瑞士第35届金玫瑰电视节专题研讨,引起轰动。2003年,作品《LOVE上海》被诸多重要媒体视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微电影。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微电影",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下载,上传的视频短片。作为中国微电影第一人,王国平的理解是,微电影是网络的产物,它既推动了网络视频发展,又为视频网站提供内容。真正的微电影是与网络视频共同发展的。
王国平能开中国微电影先河,与他丰厚的经验有关。中国第一部微诞生电影之前,他主要的工作内容是MV,尤其是故事类MV的制作。1986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MV《金色的旋律》。在当时,国内相关领域还没有"MV"的概念,这类作品被称为"青春音乐片"或"电视探索片"。有媒体称,王国平一直拿MV当电影来拍,是最会讲故事的MV导演。进入二十一世纪,当微电影尚未走红网络,王国平一指运用微电影的表现手法创作MV。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微电影行业兴起,王国平的微电影创作能力也愈发成熟。"就像MV最初并不叫MV一样,微电影诞生初期也并不叫微电影,我一开始赋予它的名称是‘新神话’。后来‘micro film’一词传入中国,这类作品的才真正归入到‘微电影’的范畴。"王国平说。
对未来微电影的发展。王国平既有信心,又存在担忧。"现在微电影行业才刚刚起步,而且有网络作为依托,它的发展空间很大。"王国平肯定了微电影存在的价值,"但是从盈利方面讲,由于微电影一般投放在视频网站上,所以很难像电影一样有直接、稳定的票房收入。微电影根本没有商业模式,片段式是它的先天局限,所以它只能是一个载体、一个躯壳,产品价值很难产生。这样的情况促使有一些人拍不起微电影。"
我要创造流行
大学毕业后,王国平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工作。但电视台并不能提供他自由创作的环境,经过一番心理斗争,王国平选择了辞职,随即成立自己的微电影工作室。王国平对创造新的电视样式充满兴趣,这推进也是他走上微电影创作之路的动力。"在电影制作方面,李安等人已经做得很优秀,我就转战于影视产品的样式,致力于电影语言、结构和形态等方面的创新。"比起像李安、张艺谋、冯小刚等人选择在已有的电影领域做大做强,王国平更专注于探索未知的影视领域,创造新的媒体形式。无论是卡拉OK、MV,还是微电影,都是他不断探索的产物。在他的眼中,微影视也能拍出大精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国平获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金奖、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大赛金奖、布达佩斯欧亚音乐电视金奖、全国百家城市电视台展评金奖、上海电视节"SONY杯"城市宣传片金奖……种种荣誉后,是他为探索新样式做出的不懈努力。在拍摄微电影过程中,王国平有自己的美学原理:唯美、优美,完美。他认为自己的作品类似李安,"我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传播一种正能量,实现革命意义上的美学。"
如今恶搞视频横行网络,王国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恶搞应该是有幽默,有创意,大笑之后回味觉得有点意思的,但是恶搞不能三俗。他欣赏卓别林式幽默和法式幽默,也会在自己作品中加一些幽默的元素。
艺术上的狂人,生活中的好人
王国平从小到大都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连年三好学生,在校几乎做便所有职位,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以及学生党员。然而,他称自己是传统的叛逆者,"既听老师的话又不听"。放弃上海电视台稳定且前途光明的岗位,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他的理念中,"我为自己活着,为心中的创造理想活着。"作为影视样式的探路者,王国平有热情,有"就算成为炮灰我也再所不辞,只要精神仍在,八九十岁也要冲锋。"的魄力。
世界上有太多叫"王国平"的人,但是王国平要做这其中独一无二的一个。"你搜www.wangguoping.com这个网站一定是我的,我还出版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刊物。"王国平笑称自己是一个艺术上的狂人,敢和张艺谋、陈凯歌叫板。然而生活中的他是一个好人,与人为善,以和为贵。
这次返校,王国平有许多感触,"如果要拍一部以上大为主题的微电影,我会按年代来表现校园青春故事。"他说,"每个年代有自己的美好之处,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对还在上海大学读书的学弟学妹们,他说:"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尝试自我分析,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坐标里,而非上大,然后学会自我包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内心出发。"
传新记者:方吾云 樊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