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shin Aliyev(阿格申·阿利耶夫)
阿格申·阿利耶夫,阿塞拜疆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19年“我最喜爱的外教”全国十强。2001年到2008年就读于上海大学。
19年前,对于还是少年的阿利耶夫而言,远在阿塞拜疆的他对中国的了解极少,但他却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去中国求学,获得知识,向新目标冲击!”懵懵懂懂的他来到了上海大学。在老师们的教诲下,他慢慢地开阔了视野,逐渐适应了新环境,此前格格不入的文化也融入了他的生活。
阿利耶夫在中国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后,他在上海大学度过了7年的宝贵时光。谈及和上大的故事,阿利耶夫像是打开了话匣。他仍清楚地记得刚来上大的时候,老校长钱伟长来留学生楼视察,零基础的他因为汉语水平有限,简单的交流都需要翻译。但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汉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成了各类活动的主持人以及留学生志愿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首届国际文化节、运动会、汉语角......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更是在“汉语桥”朗诵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提起此事,阿利耶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充实严谨的专业知识学习,丰富多元的校园活动,热情友善的老师同学,让阿利耶夫爱上上海大学,爱上上海,爱上中国。时至今日,他依旧和母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刚来中国学习的来华留学生,他建议“不管学什么专业一定要好好学汉语,保证你们只要一开始学汉语就停不下来。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汉语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语言,汉语的乐趣将会陪伴你终身。学习汉语是很苦的事,但也是很酷的事,所以要苦中找酷。不要忘记去了解中国文化,汉语不像其他外语,如果你不了解中国文化,学起汉语会很困难,会弄不清很多语言现象,尤其是汉字的内涵。所以一定要一边学汉语,一边了解中国文化。正所谓‘学好中国话,朋友遍天下’。”
情寄中华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教育、学术交流日益增长。阿塞拜疆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国家之一,过去的七年内在经贸、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同中国开展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合作,阿利耶夫也成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2016年他受邀负责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语专业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中国国内,也是亚洲范围内首个阿塞拜疆语专业。他相信他的学生也能继承丝绸之路上的传统,成为中国与阿塞拜疆之间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付出自己的贡献。

同年4月,上海大学来华留学生校友分会成立,阿利耶夫作为校友分会副会长接受聘书,并在第十届国际文化风情展上代表留学生发言。他感到上大中外学子在活动中传承与弘扬了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更体现了“丝绸之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主旨。


在2020爆发全球性的新冠疫情之际,阿利耶夫带领教研室做了大量新型冠状肺炎专业词汇的汉语-阿塞拜疆语互译工作,发布《汉语-阿塞拜疆语疫情对照词汇》,组织制作在华阿塞拜疆人士《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视频,上线阿塞拜疆语版《疫情防控语通》,为抗疫工作提供了语言服务与精神支持。他认为“对抗疫情并不仅仅需要医生的力量,我们大家应该携手一起战胜疫情。中国的抗疫经验值得学习,全世界人民都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团结。”
未来,阿利耶夫将继续致力于阿塞拜疆语专业的建设工作,用阿塞拜疆语编写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编纂《汉阿-阿汉词典》、翻译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等。
学在中国,爱在中国。这就是上海大学优秀校友阿格申·阿利耶夫。
本文转载自上海大学留学生公众号
图文:阿利耶夫、何璐君